第317章 刘玄德再得一子
    却说刘备来到荆州进行实地考察。
    对诸葛亮收复荆南四郡,恢复荆北经济的工作予以了嘉奖。
    然后又谈及了如何促进荆州进一步发展等等工作问题。
    最后谈及到了此次的中原大战,刘备提及到了东吴问题。
    诸葛亮表示,他已经与东吴的二号人物周瑜加深了两地交往。
    相信周瑜并未有与齐国交恶的打算,而是真心实意地想与齐国合作,修复两地关系。
    并且向刘备保证,即便东吴有任何不轨行为,他在荆州东线战场设置的防线,也宛若铁壁一般。
    吴人断不能突破!
    刘备思考再三,旋即展颜笑道:
    “善,李相当年在徐州时,就曾盛赞孔明之才。”
    “言及先生做事谨慎稳妥,滴水不漏。”
    “寡人如今巡县至荆州,观此地民生军务,确实大善。”
    “孔明既有此决断信心,寡人也就不再多虑了。”
    如果说冀州是大齐的上海,那荆州起码也是江苏。
    刘备对荆州的发展还是相当满意的。
    建安十四年,八月初二。
    齐王刘备于江陵府衙召集荆州牧诸葛亮、治中从事马良、昭文将军伊籍等二十余位重臣,共议荆州治理大计。
    会议伊始,刘备拿出荆州去岁的图册示众,道:
    “寡人对荆州这几年的和平发展,甚为满意。”
    “如今战事将起,寡人不欲使荆州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。”
    “公等对于将来之事,有何良策,大胆言之。”
    言罢,马良出列呈《屯田新策》。
    “臣请仿陈元龙淮南旧制,令军士闲时垦荒。”
    话音未落,其弟马谡忽振袖而起:
    “季常兄之策缓不济急!”
    向刘备一拱手,“王上,在下以为,应当先疏通沮、漳二水,引汉水灌南阳。”
    “若役三万之民,则明年三月可成,可岁增粮四十万斛!”
    嗯……
    刘备一颔首,又问众人意见如何。
    诸葛亮当即帮腔说道:
    “王上,亮也是此般建议。”
    “欲发展农桑,当先疏通沮、漳二水,此为当先之利。”
    刘备见此,乃命马良等辈拟出具体的章程来,就照此奏办理。
    接下来,刘备又谈及其他民生问题,马谡都踊跃发言,侃侃而谈。
    江陵府衙里来的,都是荆襄一带的高层,皆是博学之士。
    可面对马谡的侃侃而谈,众人竟都无法反驳,只觉有理。
    刘备初来乍到,也被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突出的表现给吸引住了,当即出声问:
    “此何人也?”
    未等马谡开口,诸葛亮率先出列,道:
    “启禀王上,此乃马季常幼弟,襄阳人马谡马幼常也。”
    “此人才器过人,好论军计,亮亦深加器异。”
    哦?
    刘备眉梢一扬,听到诸葛亮对其的赞词,刘备的兴致也顿时上来。
    “汝还懂军略?”
    马谡嘴角微微上扬,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。
    马谡聊军事战略的时候,是能够跟诸葛亮从白天聊到黑夜的存在。
    史书叫,“以谡为参军,每引见谈论,自昼达夜。”
    须知诸葛亮是何等忙碌的人物?
    居然愿意时间跟马谡聊军事,一聊就是一天一夜,可见马谡的军事理论是真的有干货的。
    毕竟诸葛亮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。
    如果只会吹牛皮聊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,是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重视与认可的。
    “回大王,在下只是略懂略懂。”
    “尚不及孔明先生,平日多赖孔明先生教诲。”
    马谡这话既展现出了自己谦虚的一面,又不忘强调他平时是能够跟诸葛先生一起谈论军事的存在。
    荆州那么多奇才,他最受诸葛亮器重。
   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子自信。
    可已年近五十,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刘备,不可不谓是阅人无数的老油条了。
    他感觉马谡此人有些圆滑,爱耍小聪明。
    但秉着“惜才”的原则,刘备还是愿意给这位年轻人一个机会。
    “如今我大齐正筹备伐魏大计,南北各地都在动员兵马。”
    “幼常既懂军略,可试为寡人言之。”
    马谡闻言大喜,这可是天赐良机。
    当着齐王的面,荆州众高层的面露脸,还是他最擅长的领域。
    “遵命!”
    马谡兴奋的命人取来沙盘地图,执笔在上面勾勒山河形胜,陈述自己的破曹方略。
    “今曹操据西川之地而失中原辖控,正如猛虎断其爪牙。”
    “不妨命李相率冀州军出河北,锁潼关,困其于秦岭。”
    “曹操纵有雄兵,亦不敢弃关中而救中原!”
    老将黄忠眉头一皱,当即出声反驳:
    “老夫也曾在河北待过两年,深知河北儿郎皆是天下健儿,马上能手。”
    “是我大齐一等一的雄师。”
    “既有如此精锐,何故舍易就难。”
    “不攻并未设有重防的兖州,反而去攻易守难攻的天险潼关?”
    马谡则不慌不忙地一指河东地区,分析道:
    “前岁李相已经一统河北,收复河东。”
    “冀州军走河东,刚好可直达关中。”
    “只要攻克潼关,便能控制秦岭,截断曹魏东西联系。”
    “从战略上考虑,几乎使我军锁定了胜局。”
    微微一顿,马谡又接着分析为什么一定是河北军干这活。
    “常言道,大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
    “如今我大齐要动用六十万人参战,中间所耗费的粮草辎重何其巨也?”
    “故缩短交通运输路线,便是重中之重。”
    “冀州军走河东攻潼关最近,此其一也。”
    “此外,正如黄老将军所言,潼关天险易守难攻。”
    “而李相之军略,千古罕有,河北兵将也是人人英雄,个个健儿。”
    “非河北军出马,不能下潼关也,此其二也。”
    讲到这里,众人都陷入了沉默,显然在仔细思考马谡说的话是否有道理。
    而马谡的第三点,却顿时令在场的人身躯微震。
    “吾辈皆齐臣,今效死为国,戮力王室,就当以死相报。”
    “潼关虽险,岂可择易畏难,惧险避责?”
    “此绝非人臣之道也!”
    “此险纵有千仞,吾辈亦当以血肉砥之。”
    “谡以为,以李相之胸襟似海,必不会辞去此任!”
    马谡这话翻译过来就是,我们大家都是齐人,都是给刘老板打工的。
    如今公司正在上升期,咱们当员工的就得有牺牲奉献的精神。
    不能说潼关不好打,咱们就畏惧困难,逃避责任。
    这不是一个国家干部应该说的话。
    以咱们李相爷的格局,肯定是不会推卸这项工程的。
    刘备对马谡的第一印象是这人自负爱耍小聪明。
    这最后一番话,更是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观点。
    齐国诸派势力之中,一直以来都是河北派一家独大。
    或者说一超多强,无论是淮南派、丹阳派,还是关公所在的青州派都很难与其抗衡。
    这其中,就是因为李翊在主政河北,河北因为李翊而富强。
    河北人因为有李翊在,而自信。
    荆州是刘备投入大量资源,重点扶持的对象。
    就是为了形成南北均势,避免河北人在国内话语权过重。
    马谡看出了这一点,他非常合时宜的站出来拍了领导的马屁。
    那就是此次中原大战,齐国高层对战事的胜利是充满了信心的,几乎默认己方肯定会赢。
    毕竟国力差距摆在那里。
    但具体怎么个赢法就有讲究了。
    按理说以河北的地缘政治,几乎是毗邻整个河南。
    所以中原大战,就是河北人的主场。
    可是,开战之前,河北人在国内已经是不可一世了。
    在让他们在中原统一战中大放异彩,占据风头,那以后在国内岂不是要上天了?
    别的不说,就说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。
    统一中原,毋庸置疑是齐国建国以来的,前所未有的大功。
    一旦战争胜利了,功臣们怎么分封?
    李翊已经是丞相、冀州牧、国家二把手,位极人臣了。
    他帮刘备一统了中原,你刘备难道就赏几个钱就给人打发了?
    就算李翊不说,手下人怎么看你。
    合着跟着你刘老板打工,你就是这样薄待功臣的?
    大家拼命加班966,好不容易熬到公司上市该分红了,你刘老板难道就是这样对待一起创业打拼的兄弟的?
    就算放下李翊不谈,河北那帮将领总得封赏吧?
    到时候张郃、徐晃这帮人一人封个四征、四方将军之类的。
    那河北手握军事重权的人得多少了?
    基于此,马谡想出了一个极好的战略。
    那就是交给河北人一个最为严峻,最为艰难的任务。
    由他们出河东,封秦岭,去啃潼关这块硬骨头。
    美其名曰是为了大局。
    实则就是想让河北军给荆州军、淮南军打辅助,由他们去牵制魏军主力。
    然后南军就好摘桃子了,自南阳宛城北上,直捣颍川,一举攻克兖州、豫州等地。
    这个战略几乎可以说是相当完美,不仅符合国家利益,更符合荆州人的利益。
    一班荆州将领,立马听出了马谡的话外音。
    纷纷举手表示:
    “诶呀!好战略,好战略啊!”
    “此议简直太妙了。”
    “若是照用这个方略,我大齐用不了多久,就能够一统天下啊!”
    大伙儿都是装糊涂的高手,全都心照不宣的对马谡的战略表示支持。
    刘备则是保持了自己一贯的喜怒不形于色,静静地抿了口酒。
    然后称赞马谡说道:
    “幼常之方略,确有独到见解。”
    “然兵者国之大事,不可不慎。”
    “具体战争事宜,寡人还需与齐国其他大臣们具体商议。”
    “当然,幼常之略,亦会在寡人的考虑之中。”
    言外之意,这个会上你马谡说的话,大伙儿听个乐呵就行了。
    因为真正拍板决定具体战略的,那肯定是李翊、关羽、张飞、陈登这些国家高级干部。
    你马谡算哪根葱,敢来指手画脚?
    不过刘备这话既敲打了马谡,也给这位年轻人留足了面子。
    会议接下来持续了一个时辰左右。
    至结束时,众大臣纷纷离去。
    孔明亦待离去时,忽被身后的刘备叫住。
    “王上,还有何吩咐?”
    诸葛亮恭敬地朝刘备作揖行礼。
    刘备瞥了一眼诸葛亮身边的马谡。
    他是诸葛亮的功曹,也就是秘书。
    几乎是与诸葛亮形影不离,开会结束了也要一起走。
    “……哦,寡人与你家先生谈点事情。”
    “幼常就先下去罢,到外面去等候。”
    刘备微微一笑,冲马谡说道。
    “喏。”
    马谡施礼,躬身而退。
    目视着马谡离去的背影,刘备默然良久,才缓缓开口:
    “孔明观马谡之才何如?”
    诸葛亮一愣,似乎没有想到刘备单独留下他是为了聊马谡。
    “此人乃当世英才,不可多求。”
    “亮平日行务之时,亦多问计于他。”
    “不知大王缘何有此一问?”
    刘备沉默了片刻,才缓缓开口:
    “……不然,寡人观此人,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。”
    说着,面向诸葛亮,语重心长地沉声说道:
    “孔明宜深察之。”
    诸葛亮眉头皱起,他暗想自己用马谡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。
    并不是大王说的那样言过其实啊?
    人家明明很有军事谋略啊。
    “幼常之才,吾亲试之,确为栋梁。”
    “王上谓其‘言过其实’,岂非见其论策之时,意气太盛,不循士人谦抑之道乎?”
    当信吾鉴人之明。”
    诸葛亮暗忖道。
    他认为是马谡刚刚的发言太狂了,刘备不喜欢望这样的狂士,故而对他有偏见。
    但诸葛亮性格是很有包容性的,他觉得马谡这种有理想有朝气的小伙子,才是齐国未来的栋梁。
    所以我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。
    “……喏。”
    当着刘备的面,诸葛亮也不好出声反驳。
    因为他没办法马上论证刘备是错的。
    诸葛亮相信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    时间一长,刘备慢慢就会发现马谡是一个难得的大才了。
    “……嗯,寡人适才那番话或许说的重了些。”
    刘备颔首,又发觉自己刚刚把话说的太绝对。
    不应该这么早就给一个年轻人定死未来,断了他的政治生涯。
    “幼常尚年幼,孔明可以对其尚加引导,莫使其误入歧途。”
    “……喏,亮会好生照看他的。”
    聊完马谡,诸葛亮又问刘备是否打算回徐州了?
    这样他好给刘备安排船只,送他回去。
    “不急。”
    刘备挥了挥手,说道:
    “既难得来荆州一趟,寡人打算在去一趟襄阳。”
    荆州最富的两个郡,就是襄阳与江陵。
    都是诸葛亮到后,被单独划出来治理的州郡。
    不过襄阳主要是以刘表的旧势力为主,刘备此去,其实也是间接抚慰刘表旧臣。
    算是帮诸葛亮进一步稳定荆州局势。
    毕竟大战之际,内部可不能出什么岔子。
    至于诸葛亮,刘备则让他留在江陵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。
    不必跟着自己一起去襄阳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两日后,刘备携手下人抵挡襄阳城,召见荆州旧臣,慰勉其政绩。
    席间,众官依次拜见,刘备一一勉励。
    直至樊城县令刘泌上前行礼。
    刘泌虽为县令,却治理有方,百姓安居乐业,政绩斐然。
    刘备听闻其贤名,心中甚喜,亲自斟酒相敬,道:
    “刘县令勤政爱民,乃汉室栋梁,今日得见,实乃幸事!”
    刘泌受宠若惊,连称不敢当。
    忽然间,刘备瞥见刘泌身侧立着一位少年郎,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。
    生得器宇轩昂,眉目如剑,英姿勃发。
    刘备不由心生好奇,便问刘泌:
    “此少年何人?”
    刘泌乃应声答道:
    “此乃下官外甥,姓寇名封,自幼习武读书,颇有胆略。”
    刘备见寇封气度不凡,心中暗赞,便招手唤他近前叙话。
    “小郎,汝能饮否?”刘备问。
    寇封精神抖擞,大声道:
    “大丈夫当气吞山河,如何饮不得杯中之水乎?”
    刘备大喜,便命人取来足足一斗酒给寇封。
    这本有“为难”之意。
    哪料寇封二话不说,端起酒器,一饮而尽。
    刘备眉眼含笑,又道:
    “取彘肩来!”
    彘肩就是猪的前腿。
    庖人取来一生彘肩给寇封。
    寇封二话不说,拔剑切而啖之,面不改色。
    刘备大喜过望,一直身旁的护卫许褚道:
    “寡人适才以项籍试樊哙之事,复试小郎。”
    “吾尝谓仲康为古之樊哙,今观小郎,则不亚樊哙矣!”
    许褚闻言,面露不屑之色,嗔目而视之。
    须知许褚生得是腰大十围,体壮如牛。
    他的蔑视,足以吓得众人侧目。
    唯独寇封初生牛犊不怕虎,全然不惧,亦嗔目还视许褚。
    没有一丝的害怕。
    于是刘备更加喜欢这名叫做寇封的少年郎,当即拉着他的手,邀请他和自己坐在一张席上。
    能够与齐王坐则同席的人,那绝对是莫大的殊荣。
    众人都感慨刘泌好运气啊,有一个好外甥。
    就凭今晚上这件事,搞不好过两天他就要升官儿迁任到别处去了。
    念及此,众官只觉懊悔,恨没有把自己儿子给一并带过来。
    现在想想也是,齐王千岁都已经是年近五十岁的人了。
    这个年纪的人,就是喜欢朝气蓬勃的年轻人。
    唉,悔呀!
    刘备拉着寇封入席,正谈笑间。
    随军厨役端菜上席之时,不慎失手,一块炙肉滚落于地。
    众官尚未察觉,寇封却已俯身拾起,轻轻拂去尘土,竟径直放入口中。
    刘备见状,既惊讶又欣赏,便问:
    “寇公子,肉已沾尘,何故不责下人,反自食之,是何意也?”
    寇封拱手答道:
    “齐王容禀,臣身为将吏,当时时体恤百姓。”
    “粒米片肉,皆来之不易,弃之可惜。”
    “厨役终日劳碌,偶有过失,若因小事叱责,岂不寒了人心?”
    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。
    刘备听罢,心中大悦,暗想:
    “此子不仅仪表堂堂,更有仁德之心,实乃难得之才!”
    刘备便问一旁的樊城令刘泌道:
    “卿与寡人乃是华宗,四百年合是一家。”
    “未知祖上何人?”
    刘泌躬身答曰:
    “回禀王上,臣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。”
    “哦?卿竟也出自中山靖王一脉?”
    听闻此话,刘备更加欢喜。
    遂起身执寇封之手,对刘泌说道:
    “令甥小小年纪,便有一颗仁义爱民之心。”
    “备甚爱之,愿收其为义子,不知刘县令意下如何?”
    刘泌大喜,当即应允。
    寇封亦恭敬下拜,口称:
    “父亲大人在上,请受孩儿一拜!”
    刘备扶起寇封,抚其肩道:
    “自今日起,汝便随我姓刘,改名刘封。”
    “望汝日后不负此名,为汉室建功!”
    刘备收下刘封并非是一时高兴上头了,而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。
    要按历史上来,刘备收刘封为义子,是因为当时他无后。
    所以后来有了刘禅,刘封的定位就很尴尬了嘛。
    但这并不妨碍刘备对刘封的喜爱,让刘封直接当了副军将军,东三郡长官,独当一面。
    可千万别因为听到“副军将军”里面带一个副字,就小看了这个职位。
    副军的意思就是刘备副手的意思。
    刘备是主帅,刘封就是副手。
    这是刘备原创的官职。
    当时刘备军中只有刘封有这样的尊号,统领一方,威风八面。
    刘备这样宠爱刘封,不仅是想把刘封培养成独挡一方的大将军。
    同时也是希望刘封能够像魏国的曹真一样,成为辅佐弟弟阿斗的大将。
    至于本位面,尽管刘备已经有了子嗣,但还是收了刘封为义子。
    这是因为刘封的能力确实很强。
    史书记载他,“有武艺,气力过人。”
    要知道,正史当中有勇武记载的将领,总共都才三十几个。
    刘封就是其中之一。
    刘备看上了刘封的能力,也喜欢他身上的傲骨。
    相比之下,刘禅是没有继承到刘备身上的傲气的,他的性格偏软弱。
    正因如此,刘备觉得他有必要扶持一个“宗室”来辅佐他儿子,弥补阿斗身上的缺陷。
    换句话说,刘备就是打算把刘封当成历史上的曹真来培养。
    因为曹真就是曹操的养子嘛,并且后来也成为了辅佐明帝曹睿的宗室大臣。
    历史上的刘封之所以没能够成为曹真那样的辅政大臣,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。
    刘封的能力很强。
    而是因为刘封比起曹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,刘封是有“继承权”的。
    虽然这个继承权自刘禅诞生以后,大家就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及。
    但并不妨碍刘封自己这样认为,并奢望自己有机会去继承大位。
    而本位面不同,刘备如今已有三子了。
    刘禅更是早早地被立为了王太子,
    即便刘备收了刘封为义子,也没有人会觉得刘封有继承权,包括刘封自己。
    但刘备对刘封的喜爱是不变的。
    刘封死后,刘备也哭得非常伤心。
    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傲骨,有志气,跟自己很像。
    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颗仁德,同情底层百姓的心。
    这一点简直太难得了。
    刘备现在非常庆幸自己来荆州巡县,认识了这位与自己同出一脉的宗亲刘泌。
    也感谢老祖宗刘胜广播种子,使自己在荆州都能遇到家人。
    种种因素加在一起,配合刘备一高兴,果断地收了刘封为义子。
    他需要一位二代“宗室”,来辅佐他的儿子,将来治国理政。
    这也算是刘备的一点点私心。
    说白了,他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,谁知道哪天就撒手人寰了呢?
    可国家的权力,是否真能平稳地交接到幼子手中?
    尤其阿斗的性格还比较软。
    刘备又不像曹操那样,有那么多宗室帮他掌管兵权。
    可刘封的出现,使得刘备找到了一个交接兵权的窗口。
    如上文所说,历史上的刘封作为副军将军,是掌握了刘营的二号军权的。
    足见刘备是希望能够将兵权尽可能收回到“刘”家人手中的。
    当然了,历史上的张飞、关羽严格意义上讲也算是刘备的“宗室”。
    所以当刘封威胁到刘禅继承权时,两人都是坚定不移地站亲生的刘禅。
    但如今的刘备家大业大,军权可不是单纯地握在李关张三人手里。
    大量的“异姓”将领手中都握有兵权。
    并不能怀疑说这帮人就有异心,但凡是手中握有兵权的人,他自己的考虑就会有很多。
    历朝历代都证明了,军权不能牢牢被王室掌控,那就是会出乱子。
    刘备既收刘封为义子,又将襄阳的荆州旧臣一一抚慰完毕后。
    便带着义子刘封,打算正式回返徐州了。
    当然了,樊城县令刘泌也因“父以子贵”被刘备提拔为了卫尉,调到中央工作去了。
    临别之日,襄阳一众大臣全都到河边前来送别。
    刘备挥手,向众人告别,临行前不忘叮嘱道:
    “公等宜恪尽职守,勿要松散懈怠。”
    “戒之!慎之!”
    众人喏喏称是。
    刘备走后,刘封吃落地肉块的事迹很快传遍襄阳。
    众人无不感佩刘封仁德。
    军厨们尤为感动,为报小主人体恤之恩,特烹制一道新菜——
    以裹肉,内夹豆沙。
    外酥里嫩,香甜可口,取名“夹沙”。
    以记刘封惜食爱民之德。
    此菜后流传于襄樊,成为当地名肴,百姓食之,皆念刘封仁厚。
    不表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