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天下谁人不投齐?
    建安十四年夏末,江东。
    时任东吴都督的周瑜因旧伤复发,暂驻鄱阳湖养病。
    虽远离京口,但他仍密切关注着天下大势。
    此时,人报魏国使者满宠渡江而来,携魏公曹操亲笔书信,求见吴侯孙权。
    孙权急召之,满宠入殿,恭敬呈上国书,道:
    “魏公素仰吴侯雄才。”
    今刘备雄踞据六州之地,不可一世,僭称齐王,势大难制。”
    “魏公愿与吴侯结盟,共伐刘备。”
    “事成之后,荆襄之地归吴,中原归魏。”
    “两家南北共治,永结秦晋盟好。”
    曹魏虽然在中原大战形势中陷入颓势,但还是打算扑腾一下,找到了孙吴。
    如今天下势力中,唯一能为曹魏提供有力支援的,只有孙吴了。
    曹操也是丝毫不念赤壁旧仇,在他看来,只要能够取胜,没有什么仇恨是不能放下的。
    他已完全相信孙吴有意愿与自己合作。
    毕竟他开出的南北共治条件,将孙吴一直心心念念的荆州划给了他。
    赤壁之役时,孙吴之所以选择与齐国合作,本来就是想要荆州。
    就算不能全并,也得拿下江夏,再不济也得拿下荆南。
    结果现实就是孙吴连口汤都没能喝到。
    拼死打下南郡,却被偷袭了庐江,最后签下了屈辱的《江陵条约》。
    将到手的荆州拱手让人,甚至都还没有捂热。
    被齐人摆了一道,两家也算是结下了梁子。
    虽然明面上的关系并未破裂,但吴人却记下了这一仇。
    如今满宠代表着曹魏集团,正式向孙吴抛出橄榄枝,在场的吴人皆是怦然心动。
    孙权览毕书信,沉吟不语。
    折冲校尉朱然察言观色,上前低声道:
    “主公,刘备近年势大,若任其坐大,必为江东之患。”
    “自赤壁一役后,李翊规划的战略,已将我吴人困死在江东之地。”
    “倘若不突破齐国的封锁,吴人终身难以涉足荆州,遑论中原乎?”
    “今曹操主动结盟,确是良机。”
    孙权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看向满宠,缓声道:
    “魏使远来辛苦,且先歇息,容孤思量。”
    这毕竟是军国大事,孙权也不能脑子一热,就直接拍板决定。
    还是要与一众大臣商议的。
    秉着内事不决问张昭,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原则。
    孙权急召周瑜回京口。
    消息传至鄱阳,周瑜闻讯大惊,不顾病体虚弱,连夜乘舟赶回吴地。
    翌日清晨,他直入吴侯府邸,面见孙权。
    “公瑾,汝病体可好些了?”
    孙权见周瑜面色苍白,不免有些心疼。
    他身染重病,就是在征讨南郡时中箭,然后箭疮迸裂加重的。
    好不容易替东吴拿下了南郡,孙权却还下令将他召了回来。
    这其实算是“背刺”了周瑜。
    因为召回他,就等于让他放弃刚打下的荆州。
    可孙权作为江东之主,他不得不这样做。
    可他明白,周瑜嘴上虽然不说,内心一定是十分难受的。
    周瑜深深一揖,沉声道:
    “主公,臣闻魏使来议结盟伐刘之事,此事万万不可!”
    孙权眉头一皱:
    “哦?公瑾有何高见?”
    周瑜正色分析道:
    “曹操狡诈多谋,此番主动结盟,实乃驱虎吞狼之计。”
    “若我军与魏合攻刘备,即便取胜,也必元气大伤。”
    “到时候徒为曹魏做嫁衣罢了。”
    周瑜居然反对结曹伐刘,这令孙权颇感意外。
    因为其作为军事重臣,孙权把他召回来,就是想让他投下最后一张压倒性的投票。
    然后就此孙曹定下盟约。
    但令孙权万万没想到的是,周瑜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    要知道,周瑜可一直都是激进的主战派啊。
    如今机会到来,其怎会拒绝?
    孙权沉吟良久,深不以为然,沉声道:
    “……公瑾多虑了。”
    “近年来,孤励精图治,吴地农业兴盛,工匠技艺精进,早已非昔日蛮荒之地。”
    “若一味固守江东,不思进取,孤终将困死于此!”
    “况吾承继父兄大业,岂可困坐终老?”
    周瑜见孙权雄心勃勃,苦劝道:
    “主公,诸葛亮已与我方达成多项合作。”
    “荆州商路畅通,吴地物产得以北输,此乃长远之利。”
    “不如坐观齐魏相争,我江东休养生息,待时机成熟,再图大业。”
    周瑜之所以在鄱阳养病,就是为了加强与荆州的沟通。
    使得两地商贸来往更加频繁,使得吴地的产物能够更好地输出到荆州去。
    眼下的吴地确实是在高速发展,但孙权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。
    那就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,是依附于东吴的对外出口。
    东吴的手工业、土特产的主要倾销对象,就是荆州。
    因为诸葛亮也在大力开发荆州,需要大量的原料、人力。
    而东吴最不缺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,毕竟本地到处都是山越土著。
    吴人俘虏了这些土著后,高价卖给荆州,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。
    然后再用这些钱,反哺到东吴的手工业、农业、水利工程上去。
    这才使得江东快速发展,摆脱瘴地的恶劣自然环境。
    周瑜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,才认为加强与齐国的合作,是远比与齐国撕破脸要强的。
    毕竟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,只是谁输得多,谁输得少罢了。
    那显然东吴还没有能够与齐国撕破脸的底气与实力。
    你就算加上魏国,吴魏联合一起,缩短了与齐国之间的国力差距。
    可问题上吴魏是两个政权啊。
    国与国之间的联合,并不就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。
    他显然是不如齐国这种大一统政权,拧成一股绳能够爆发出来的力量大的。
    基于此种种考虑,周瑜都反对与曹操合作,与齐国决裂。
    此时,保守派的张昭也在此时出列,谏道:
    “主公,周都督之言不无道理。”
    “如今刘备势大,我东吴国小民弱,不应该与其为敌。”
    “只有修好两地关系,才能够长足发展。”
    别部司马吕蒙反对道:
    “张长史此言差矣,正因为刘备势大,若不趁其无暇南顾时扼杀之,日后必成为我江东大患。”
    “今曹操愿与我军结盟,实乃天赐良机!”
    “我等万不可失此机会。”
    显然,仅靠东吴自己,是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战胜齐国的。
    必须要通过外交的方式,联合一强,才有逆天改命的机会。
    如今曹魏放下赤壁之仇,主动抛来了橄榄枝,东吴没有道理不接。
    朱然、贺齐等将亦纷纷主战。
    周瑜见此,心急如焚,咳喘连连,仍坚持道:
    “主公!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大局啊!”
    众人的争执,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。
    孙权也一晚上没睡,彻夜难眠,心中纠结到底应该听谁的。
    次日,一大早。
    议事大殿中气氛凝重。
    满宠立于殿中,目光灼灼地望着坐在主位上的孙权,等待着他的最终答复。
    殿内文武分列两侧,周瑜虽抱病在身,却仍挺直腰背站在武将之首,眉头紧锁。
    孙权缓缓放下手中的竹简,抬眼看向满宠,沉声道:
    “满使节远道而来,然所议之事关系重大,孤尚需时日考虑。”
    满宠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焦急。
    感情你们东吴昨晚开了一晚上的会,就开出了这么个结果?
    外交场合,最怕的就是这种“拖字诀”。
    因为你不给个明确答复,到底是参战不参战,是真的会影响出使国的军事决策的。
    念及此,满宠上前一步拱手道:
    “吴侯明鉴,如今中原战事一触即发。”
    “若吴国不能及时出兵相助,魏国恐难以取胜。”
    “届时刘备坐大,东吴又岂能独善其身?”
    “此乃唇亡齿寒之势啊!”
    满宠先表明了魏国需要吴国的一个强烈态度,以证明自己的诚心。
    并且强调了一个现实问题,即中原大战最晚年底就要开始。
    吴人如果不能及时加入,魏国不能取胜,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。
    如果我们输了,你们也难逃灭亡的命运。
    孙权眉头微皱,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。
    他转头看向朱然:“义封以为如何?”
    朱然出列道:
    “主公,满使节所言不无道理。”
    “齐人背信弃义,当年诱骗我等一同伐曹,约好共分荆州。”
    “如今却独霸荆襄,连荆南一郡都不肯分与我等。”
    “今将我等困死在吴地,若不主动出击,吴人将何以自处?”
    “主公!”
    周瑜突然出声打断,他强撑着病体上前一步,朝满宠说道:
    “东吴自有战略主张,就不劳满使节多费心思了。”
    “我军与荆州诸葛亮已有盟约在先,岂能背信弃义?”
    满宠见状,知道再难说服,但仍不死心:
    “周都督此言差矣。”
    “天下大势,瞬息万变。”
    “吴侯雄才大略,当审时度势.……”
    “够了!”
    周瑜厉声喝道,随即剧烈咳嗽起来。
    张昭等众连忙上前将之扶住,低声道,“都督保重身体啊。”
    满宠见周瑜如此激动,心知今日难以达成目的,只得退而求其次:
    “既如此,外臣告退。”
    “不过……”
    他意味深长地环视殿内众人,向着孙权微微一笑:
    “此本为东吴内政,外臣不该多嘴。”
    “但形势所迫,宠不得不以实言相告。”
    “向察众人之议,不足与图大事。”
    “东吴之众,虽迎刘备可以,唯吴侯不可也。”
    “何以言之?今吴众迎备,备便以其还付乡党,品其名位。”
    “犹不失下曹从事,乘犊车,从吏卒,交游士林,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”
    “而吴侯迎备,欲安所归?”
    “愿早定大计,莫用众人之议也。”
    嘶……
    此言一出,殿内的一众东吴大臣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    满宠这话的意思,不就是只要是反对与魏国结盟的,都是不替孙权考虑的吗?
    只要是不愿与齐国交战的,都是卖国贼吗?
    这一杆子打下去,得罪的人可就太多了。
    尤其矛头直指主和的周瑜。
    “外臣告退了……”
    放完狠话,满宠赶紧开溜。
    待满宠退下后,孙权长叹一声,挥手示意众人退下,只留下周瑜和张昭。
    “公瑾啊……”
    孙权疲惫地揉着太阳穴:
    “此事确实令人为难。”
    若联魏攻刘,确如你所言恐中曹操奸计。”
    “但若不联魏,待刘备坐大,又当如何?“
    周瑜强忍咳意,正色道:
    “主公明鉴,曹操此议,分明是要我江东为他火中取栗。”
    “不如静观其变,待齐魏两败俱伤……”
    孙权突然拍案而起:
    “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?!”
    他激动地在殿内来回踱步:
    “自我父兄创业以来,我江东儿郎枕戈待旦,难道就永远困守这东南一隅吗?!”
    殿内一时寂静无声。
    张昭见状,小心翼翼道:
    “主公息怒。”
    “不如……不如先加强江防,同时派细作密切关注中原战事?”
    孙权停下脚步,望着殿外渐渐暗沉的天色,喃喃道:
    “……也罢。”
    “传令下去,各营加强戒备,没有孤的命令,不得轻举妄动。”
    当夜,满宠站在返回的船头上,望着京口渐渐远去的灯火,沉默不言。
    一旁的随从叹了口气:
    “唉,孙权这厮优柔寡断,难成大事。”
    “真是亏得我们大老远渡江而来,如今空手而退,无颜回去见魏公了。”
    满宠嘴角却微微翘起,勾起来一抹冷笑。
    “……孙权……迟早会来找我们的。”
    众人皆是一怔,忙问道,“满公何出此言?”
    满宠轻捻颔下的山羊须,呵呵笑道:
    “我在孙权眼中看到了野心。”
    “这小子可是一只狼崽子,哈哈哈……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凉州,金城郡。
    凉州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神奇的地方。
    这里盛产精兵良将,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,它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    可除了董卓当了一回主角之外,就再也没人能在舞台上惊艳全场了。
    饶是如此,凉州依然有着重要的戏份。
    俗话说,“关西出将,关东出相。”
    由于本地人常年与异族作战,养成了彪悍的民风。
    所以他虽然没办法成为主角,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。
    是周围政权极力拉拢的对象。
    金城内,朔风卷起漫天黄沙。
    魏国使节傅巽率领百余骑穿过陇山要道,终于抵达了韩遂的都城。
    城门处,凉州兵甲鲜明,刀戟如林,显示出这位西凉霸主的不凡实力。
    傅巽被引入都督府,只见韩遂高坐虎皮椅上,左右皆是剽悍的西凉将领。
    这位年近六旬的凉州枭雄虽鬓发斑白,但目光如电,不怒自威。
    “魏使远来辛苦。”
    韩遂微微抬手,他声音浑厚,“不知魏公遣尊使前来,有何指教?”
    傅巽深施一礼,恭敬道:
    “魏公素闻韩公雄才,特遣在下前来,共商大计。”
    “如今天下三分,刘备僭号称王,魏公愿与韩公共分中原,共图大事。”
    傅巽是西汉名臣傅介子的后代,就是斩楼兰王的那位。
    史书记载他,“容貌瑰伟,见识博达。”
    他代表曹魏出使凉州,正是想要拉拢这位凉州霸主。
    话未说完,韩遂突然大笑,声震屋瓦:
    “好个‘共分中原’!老夫在凉州三十余年,什么言巧语没听过?”
    他猛地收住笑声,眯起眼睛:
    “曹操想要老夫出兵,就直说要出多少价钱!”
    此前说过,边地的领袖都缺乏政治目标,只在乎眼前既得利益。
    从董卓到李傕郭汜,到吕布,还有韩遂等人都是如此。
    韩遂虽然地处偏远,但毕竟割据一方,而且在凉州、关西一带很有影响力。
    所以不论是谁在朝廷之中,都会拉拢韩遂。
    而相比于逐鹿天下,韩遂其实更擅长窝里斗。
    边章、北宫伯玉、李文侯,王国,都是被他干掉的。
    他这人有野心,却又没大到要一统天下。
    只是想在凉州当个土皇帝,当一个大军阀。
    由于钟繇镇关中,放弃了对雍凉的高压政策。
    所以近十年,曹操与韩遂的关系还算可以。
    正是基于此,曹操才想拉拢一把这位凉州王。
    毕竟他手上军团的战力,在汉末属于t0一档,相当能打。
    傅巽面色不变,从容地说道:
    “韩公快人快语。”
    “魏公确实希望凉州铁骑能东出潼关,共击刘备。”
    “事成之后,关西之地.……”
    “打住!”
    韩遂一摆手,脸上露出一抹冷笑。
    “那些虚的还是免谈罢!”
    “要老夫出兵倒也可以——”
    “只是曹公能给老夫多少钱呢?”
    傅巽心中一跳,然面色依旧沉着,平静地问道:
    “不知韩公想要多少?”
    “两亿钱!”
    韩遂伸出两个手指头,得意洋洋地笑道。
    “老夫还要万镒黄金,锦缎千匹,牛羊各千头。”
    讲到这儿,傅巽已经脸色大变了。
    但没想到的是韩遂的话还未说完,只见这老头竟露出一抹意味深长地笑容。
    “老夫听闻魏公家中有初长成?送来给老夫做个儿媳如何?”
    堂上众将闻言哄笑,有人高喊:
    “主公要得少了!应该再要十万石粮草!”
    “哈哈哈……”
    韩遂面对魏使如此嚣张,真印了那句老话——
    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
    当初曹操曾经以武力胁迫凉州军阀,送子到颍川去当人质。
    其中还包括马腾本人。
    之所以凉州军阀如此听话照做,是因为畏惧当时的曹刘同盟。
    当时曹刘两家关系正值蜜月期,共抗袁绍。
    为了防止凉州军阀倒向袁绍,曹操便采取了送质子的方式威胁凉州诸将。
    而刘备阵营也对此选择了默许态度。
    因为当时的徐州高层,也不希望曹操那边被西线战事拖后腿。
    所以两家共同促成了这件事。
    只是如今时过境迁,曹刘交恶。
    曹操连战连败,退守西川。
    而凉州也在这个空当期快速发展,或者说快速完成了统一。
    以侯选、程银、李堪、成宜、马玩等九部军阀,共同推举了韩遂为都督,掌管凉州全军。
    为了方便理解,这些人在演义里被老罗统一写为了马超、韩遂的部将。
    但实际上,他们都是凉州有兵有枪的军阀头子。
    此前一盘散沙,屈服于曹操的武力淫威。
    如今大家团结在一起,就没必要再看曹魏的脸色了。
    毕竟他们手上的军队足足高达十余万人!
    而且这十万人可不是什么臭鱼烂虾,都是好武习战的边民组成。
    史书叫,“凡十部,俱反,其众十万,同据河、潼,建列营陈。”
    有十万大军,韩遂当然敢狮子大开口了。
    甚至不忘“羞辱”一下魏使,以报兄弟们多年来受的窝囊气。
    面对众人的嘲笑,傅巽额头渗出细汗,可仍是强颜欢笑道:
    “韩公说笑了,这和亲之事……”
    “怎么?看不起我西凉韩家?”
    韩遂突然变脸,拍案而起。
    “当年曹操胁迫我兄弟马腾入京为质时,我凉州可说了一个不字?”
    “如今不过要曹操献上一个女儿,尔等便如此为难。”
    “我看你曹魏也并非是真心实意想与我西凉合作。”
    “请回罢!”
    话落,转过身去,不再面对傅巽。
    傅巽暗叹一口气,感叹跟这帮蛮子打交道可真不是一项好活儿啊。
    完全不讲道理,那就是无解的。
    无奈,傅巽只得躬身赔礼:
    “在下岂敢拂了韩公的好意?”
    “只是此事干系重大,不是外臣能够自行决定的。”
    “需禀明魏公才行……”
    这时,韩遂麾下谋士成公英轻咳一声:
    “主公,不如让魏使暂歇,容后再议何如?”
    韩遂冷哼一声,挥袖道:
    “也罢!傅使节先去驿馆休息。”
    “记住,老夫只给你三天时间。”
    “三日内若是不给答复,就请回吧!”
    当夜,傅巽在驿馆辗转难眠,愁闷不已。
    窗外忽传来轻响,一个黑影闪入,正是成公英。
    “傅先生勿忧。”成公英低声道,“我家主公并非真要曹女和亲,只是……”
    “我明白。”傅巽苦笑,“韩公这是想要坐地起价。”
    话说的虽然直白难听,但是事实。
    成公英背起手,正色说道:
    “傅先生不必担忧,明日我会力劝主公接受这项和议。”
    “哦?先生愿意助我?”
    傅巽眨了眨眼睛,略感吃惊。
    “……嗯。”
    成公英一颔首,语重心长地说道:
    “马超如今威震并州,却又未曾断绝与凉州的来往。”
    “近日其弟马岱还来了一趟武威。”
    “做什么?”傅巽问。
    “买马。”
    “细作回报说,马岱此来只是单纯与本地商贾互市。”
    “但成某总觉得马儿野心不小,有并吞凉州之心。”
    “况且还有庞统还辅,保不齐这背后正是庞统在为其出谋划策。”
    听到这里,傅巽已经明白了成公英帮自己的原因。
    “成先生是想让曹公助凉州对付马超?”
    “正是。”
    成公英点了点头,“马超是个无情无义之人,连亲生父亲都可以放弃。”
    “保不齐会对我们族人下手。”
    “我与韩公保守西凉,还不容易统一各部。”
    “倘若马超复来,则我等不能安生矣。”
    傅巽敏锐的发现,成公英的语气中还带着一丝颤音。
    可见他是真的很畏惧马超。
    因为马超不仅能打,关键他在雍凉地区的名望非常之高。
    一旦他王者归来,韩遂的统治立马受到动摇。
    而对一直想在凉州土皇帝的军阀们,对他们而言,谁当“都督”都可以。
    这才使得成公英有危机感。
    “马超本就与我主有旧仇,况其还是刘备之爪牙。”
    “倘若韩公愿意出兵助我大魏,曹公自然不无道理襄助韩公对付马超。”
    傅巽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    “善!”
    有了傅巽的保证,成公英也是长舒一口气。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待我去说我家主公。”
    “然后再确定具体事宜。”
    两人一拍即合。
    傅巽当即写信给曹操,汇报自己的外交工作。
    其书略曰:
    “臣巽顿首再拜,谨奉书于魏公。”
    “臣奉命西行,跋涉险阻,终抵凉州,得见韩遂。”
    “此人鹰视狼顾,桀骜难驯,虽表面礼待,实则骄矜自持,非重利不能动其心。”
    “臣以王命谕之,言共讨刘备,分定中原。”
    “韩遂闻言大笑,谓:‘天下纷争,岂有信义可言?若欲借我凉州铁骑,须得真金白银!’”
    “遂开价曰:‘钱二亿,黄金万镒,锦缎千匹,更求宗室女和亲,方肯出兵。”
    “臣婉言周旋,彼则寸步不让,且曰,‘三日不决,请使君东归。’”
    “臣观韩遂之意,非真心助魏,实欲坐观成败,待价而沽。”
    “若我许以重利,彼或虚张声势,阳奉阴违。”
    “若拒之过甚,恐其转而结连刘备,于我不利。”
    “今臣请命于明公,韩遂贪狠,然凉州兵强,不可轻忽。”
    “若欲使其出兵牵制刘备,当以何价为度?”
    “臣窃以为,钱粮可稍减,然不可失其心。”
    “和亲之事,或可以旁支宗女代之,以全其颜面。”
    “愿王明断,示臣底线,臣当再往说之。”
    “若王以为其价过高,亦可暂缓结盟,静观其变。”
    “临书惶惧,伏惟钧裁。”
    “臣傅巽再拜顿首。”
    曹操得其书大怒,掷书于地,叱道:
    “竖子安敢如此!”
    “吾诚心合作,便尚求我虎女嫁其犬子耶?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